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养老院,在她这里住着120多位幸福、快乐的特殊人群,说它特殊是因为住在这里的都是一些残疾,智障和流浪乞讨人员。创办这所养老院的的是现任包头市幸福养老院院长——贾银花。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一个平凡的养老院管理负责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奉献。自2002年建院以来,她把时间和精力都奉献在了为特殊人员服务的工作上,多次被当地晚报、电台等媒体报道。
自2002年5月创办幸福养老院以来,她带领全体工作人员,坚持“以人为本、情系残疾人”,建立健全了养老、残疾、智障、精神异常人员的一整套规章制度,以“替天下儿女尽孝道,为老人解忧难,为政府分忧,为残障、精神异常人员提供家庭般的温暖”为宗旨,为老人、残障、精神异常者创建了温馨家园。 院长常说:“要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是她当幸福养老院院长常挂在嘴边的话,她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见证着。幸福养老院现有120多位残疾,智障和流浪乞讨人员,生活不能自理的35位。为了让这些人能有个幸福快乐的生活,她尽力满足每一位住院人员的需求,尤其对精神异常者的护理是一个风险大,危险性极高的工作,每当有新病人入院,贾院长都亲自接待,护理,用他特有的办法,让病人安静下来,并逐渐喜欢这里。
多年来,院长细心照顾着院里每一位残疾,智障和流浪乞讨人员,从开始入住的几位院民到现在的120多人。在这120位残疾,智障和流浪乞讨人员中有完全卧床的、有老年痴呆的,有精神抑郁的、有肢体残疾的。在她的日记本里记录着每位住院者的生日,每逢有人过生日,她都会给他们煮上一碗手擀的长寿面,在涡上两个鸡蛋,亲自端到他们手里。遇上八十岁以上的老人生日,她还特意为老人定制蛋糕与院民同贺,真正让他们感受到了这个特殊大家庭的温暖。为了把院务管理好,她创新管理模式,选举产生了以院民为主的院务管理委员会,参与养老院的日常管理,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根据院民自身的身体状况,建立了安全保卫组、环境卫生组、蔬菜生产组、生活互助等小组,真正以制度管人,以爱心服人。
姜老师48岁,是中学病退的一位老教师。无儿无女,没有亲戚朋友。住进院里四年多,院长把他当成自己的亲人精心照料着,姜老师只要有需求,那怕只是一双袜子、一盒烟院长都要出去为他买回来。姜老师是一位性格非常内向的人,被医院诊断为精神抑郁症合症,刚进院时他几乎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和别人交流,院长发现姜老师喜欢看棋谱,便从院里找来了几位喜欢下棋的人,拿谈论棋谱去接触姜老师,慢慢的姜老师从谈论棋谱到开始主动找人们下象棋了,看到姜老师的变化贾院长笑了。
姜老师非常固执,每年学校都有一次体检,可每次不管谁劝他就是不去,他总说自己没病不用检查。这一下就是四年零七个月,姜老师从住进幸福养老院,没走出院门半步,他对他的棋友们说:这儿就是他的家,他哪儿都不想去。
2015年刚刚转过年儿来,院长发现姜老师脸色不是太好,他还经常感觉肩胛骨疼痛,院长多次劝说姜老师去医院检查,但他总是推辞说:“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贴贴膏药就好了。”院长放心不下,通过多次劝说,最后,姜老师终于答应了。 院长亲自陪姜老师到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她跑上跑下为姜老师张罗着,经过几天的全面检查,确诊为肺癌晚期,院长很是难过,心情沉重极了,因为医生已经告诉院长,姜老师没有多长时间了。院长心里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她要让姜老师在有生之年把想吃的、想用的,她只要能做到的,她都要满足姜老师,不让姜老师带着任何遗憾走。从那天起姜老师的饮食起居到排泄,从外面的冷暖到心里变化,无一不牵动着院长的心。因为姜老师身体虚弱,院长每天坚持为他煲汤熬药,亲自一口一口喂他服下,姜老师在院长的精心照顾下,精神状态逐渐好转,好像没生病一样。姜老师跟别人说;“自己苦了半生,没想到临终老天爷会送给自己这么好的地方,还有像贾院长这么好的人,临终前把自己的后事托付贾院长办理。由于姜老师无儿无女,贾院长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亲自去殡仪馆办理了姜老师的后事,使姜老师有尊严的走完自己的最后之路。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如为流浪乞讨人员寻找家人,为三无人员陪床、料理后事,亲自为精神病人服药、收留离家走失人员,并帮助他们找到亲人。多年来像这样的事数不胜数,这已成贾院长的日常工作,从不向人提起。
在院长心中,养老院的事情无一是小事,自己的事情永远没有养老院的事情重要。在幸福养老院十几年的时间里,她没有休息,没有下班,没有夜晚,时刻准备着,为这些残疾,智障和流浪乞讨人员服务。贾院长在,这些住院者的心就是热的,就是踏实的。院长像爱家里人一样,爱着所有的人,爱着幸福养老院的一草一木。默默的十几年的耕耘,贾院长显得苍老了,但是,从养老院里传出的是人们的欢声笑语;人们闲聊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贾院长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有这样的好院长,我们知足了;有贾院长我们哪儿都不去,她走到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有她在,我们心里踏实。”
院长就是这样一个人,她把每一位院民都当作自己的亲人,她既当院长,又当医生,在每一位病人身上,她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从而换来了人们的信任和家属们的爱戴。每每看到院子里有小石子、小砖头院长总是不辞辛苦的弯腰捡起,并放入垃圾桶,她用自己的身躯,示范着,带领着每一位工作人员在养老院的工作中完善自身,完善服务。
在院长的电脑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宁让生命透支,不让责任松懈,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不求回报,只求心安;路是走出来的,成绩是干出来的,经验是平时积累出来的。”院长的这段话也一直鞭策着,感染着每一个人。院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句话也成了幸福养老院的院训。她把全部的爱和心血倾注在了养老院的每一位院民的身上,她把对党和政府的无限责任化作实际行动谱写着一曲无私奉献的赞歌。来源于:包头新闻网
|